11 Nov 2009

獨立思考、人文關懷 醫學生讓我眼睛一亮◎ 吳嘉苓



近日各界對於台大醫學系「醫療與社會」這門課有諸多關注。我想以當日上課老師的身分,說明上課景況,並且提供更大的脈絡,呈現台大醫學人文教育近年來的新發展,以及我對醫學系新生代的觀察。

當天上課主題是「健康與社會不平等」。課堂上首先介紹社會學探討健康不平等的幾個取向,並以一篇健保制度是否減少城鄉健康不平等的研究發現為例,請同學討論,如果探討台北與台東的健康差異,除了調查兩地健康生活習慣這種作法之外,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面向。對於這個「雙城故事」的研究,同學們紛紛提出可以瞭解醫療資源的分配,失業與貧窮的狀況,是否台東高風險勞動工作較多等等角度。十分具有內涵的發言,很能打破健康僅是個人責任的思維。

接著我們利用兩個研究案例,進一步討論不同研究方法所探索的健康不平等研究。一個是公衛學家詹長權以流行病學資料探討台塑六輕與雲林居民罹癌比例的研究,另一個是社會學家蔡友月透過田野工作探討蘭嶼達悟族精神失序的議題。下課前,我問同學有沒有什麼回應與問題,一位坐在教室後排的同學,很有層次地從雲林居民的社會經濟地位、勞動處境、健康處境以及醫病關係,提出四種剝削的分析架構。我聽完非常震撼,當場詢問確認這是台大醫學系二年級同學。同學如此有精彩的回應,讓我對新生代更感敬意。

近年來醫學社會人文一波波改革動力下,台大醫學系設計了「醫療與社會」這門二年級的必修課,分醫療人類學、醫療社會學、醫學與道德哲學、法律與政策四大單元,由四位老師帶領。由於醫學系同學大一時修過哲學概論以及社會學,我們將這門課視為醫學人文教育的進階課程。「醫療與社會」的課程之後,學生會繼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由臨床醫師擔任小組老師,帶領同學深化對上課主題的瞭解。對於台大醫學院近年來投入醫學社會人文改革,並結合各個社會人文專業領域的合作,我認為是醫學院的一大突破。

近幾年我與醫學系一二年級學生的接觸,很容易感受新生代對社會關懷的廣度與深度都遽增。例如,關懷校園事務的醫學生明顯變多;透過醫學院學生會投入公共事務也更積極;參與國際醫學生會議的論文發表,也常以疾病汙名等社會人文作為主題。連台大社會系因應八八水災開設的「災難與社會」,都有幾位醫學系同學選修與旁聽,讓人眼睛一亮。

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我想是專業素養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許多人所珍視的台大校風。整體醫療社會人文改革的企圖,醫學生內部的反思,都朝向這個價值發展。除了看到某些上課行為之外,我想也值得深入瞭解學生多層次學習的方式,以及整體醫學社會人文教育改革的突破。

--

當天上課老師自己出來說話啦~ 看來吳嘉苓老師所觀察/重視的層面,和洪蘭是很不同的

其實我看到洪蘭那篇文章,直接反應是:太酷炫了

她完全無視她所觀察環境本身的文化,而直接把她相信的價值放到觀察對象上做評論

從洪蘭的言論中,我其實只看到她深信的價值判斷

我看到她怎樣去描述事情.解讀事情 .建構事情

而她的論點深度是否真的很夠,那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是覺得格局可以再大點


當然,很多校方學生該檢討的地方還是要檢討,這絕對是沒啥好囉唆的

但結構上若無改變,那差不多的"問題"大概會不斷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所謂的結構,小至課程編排,大至整個社會對於各職業的角色期待

要談這個就嚴肅了 :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歡迎親朋好友發表留言 :)
若無gmail帳號,請於發表身份選擇 名稱/網址 ,將 名稱 輸入後按 繼續 即可,網址可不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