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Jul 2009

人與人之間該是什麼?

一個新聞

美夫婦奔走 跨海收養遲緩女嬰

1年前,美國一對具有哈佛博士學歷、在大學擔任教授的馬克夫婦,想要認養台灣一名女嬰,但法官駁回申請;如今馬克夫婦獲准認養女嬰,昨天小女嬰和新父母第一次相見,就大方地餵新父母吃餅乾,馬克夫婦開心直呼,小女嬰是他們生命中的天使,讓他們美夢成真!

1歲4個月的小女嬰,坐在新爸爸懷裡,餵新爸爸媽媽吃餅乾。來自美國的馬克夫婦,1年來的奔波努力,終於獲准領養小女嬰「如意」,結婚多年沒有小孩的馬克夫婦,直說如意是她們的天使。

領養人馬克:「我們深愛Ruby(如意),我們很高興可以領養她、照顧她,我們會將她養大成人,並且帶她回台灣尋根。」領養人派翠西亞:「孩子需要被愛,和一個好家庭,美麗的Ruby值得擁有這一切。」

在佛羅里達州擔任大學教授的馬克夫婦,擁有哈佛博士的高學歷;因為無法生育,打算認養小女嬰如意,但小女嬰有發展遲緩現象,法官擔心領養人會感到失望,曾一度拒絕馬克夫婦的申請。

為了證明馬克夫婦的真心,派翠西亞還特地學習育兒課程,更大老遠飛來台灣和如意相處,終於打動法官。小女嬰「如意」的簽證一辦好,就要跟著養父母飛往美國,迎向她嶄新的如意人生。


會貼這篇,一方面是對領養的夫妻表示敬意,一方面是對台灣習慣以學歷判斷人這件事情感到無奈
要判斷一個人,怎麼會從學歷去看呢?
你管他教育程度怎樣,你要在意的是一個人的個性一個人的深度涵養,這跟學歷不見得有關阿
這法官表現出來的反應,真的很典型的台灣思維
看人先看畢業學校,從畢業學校去判斷人

想想以前在國中高中甚至大學
跟剛認識的人或是長輩聊天,人家會怎樣開啟話題?
多半會說:喔,在讀書阿,讀哪個學校阿?

come on,這很重要嘛?  讀那個學校重要嘛? 要認識一個人怎麼會先問學校呢?
為什麼不是問興趣,最近在忙的事情,生活狀況等等

像丹麥這種強調平等的地方,沒有人會覺得你讀哥本哈根大學就比較強
不是阿,是在強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同能力阿,就往你喜歡的領域去發展就是啦

第一次見面通常是問:你在丹麥是在做什麼的?
我:讀書
再問:那你主要是學什麼呢?
我:公共衛生
繼續問:那你在丹麥愉快嘛?過的好嗎?
這是大概每次的pattern
不會去問學校,不會問學歷,大家只關心你在從事什麼事情,現在生活快不快樂
我覺得這才是"人"與"人"在交流阿,在台灣有點像是標籤在跟標籤交流
或說社會地位跟社會地位交流

在台灣真的有人-人交流,可能是發生在同儕,或說同學校,或說同科系
畢竟同個學校間,我們台灣自己也都在分地位分階層了 (要不然怎麼有冷門熱門科系這種講法?)
社會上的階層也很明顯,老師學生,老闆下屬,政府官員和老百姓,白領藍領
這些名稱,我覺得在釐清責任的歸屬上是需要有的,但我不覺得這該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高低之別

回歸到人的本質吧,這會讓事情簡單很多

--
題外話
好像是社會學內的觀念吧,要打破階層,那要目前掌握所謂相對高地位的人願意放棄他的地位
否則是白談
這在台灣很難吧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歡迎親朋好友發表留言 :)
若無gmail帳號,請於發表身份選擇 名稱/網址 ,將 名稱 輸入後按 繼續 即可,網址可不填